文/陳瀅
跟黴菌有關聯嗎﹖
母親有一位相交幾十年的朋友與么女同住台北,多年前由於么女辦了美國移民,這位長輩為了照顧產業而沒有與女兒一塊同行。每次我打電話回家,母親總是提到這位長輩全身是病,一天到晚喊這裡痛,那裡痛的,但是又檢查不出個所以然來,搞得她不愛出門。我的腦海中總是浮現著一位老太太坐在搖椅上,面容憔悴、哀聲嘆氣,鬱卒乾瘦的身形站起來搖搖欲墜。
幾年前她終於決定來美國與么女團聚,我去看她帶著她去吃飯逛街,一路走走停停,逛沒多久就累了嚷著要回家休息。一年後母親來美探望我們這些小輩們,我載著母親去探訪這位朋友,想不到她容光煥發,帶我們參觀她親手整理的院子,神勇地述說她如何一個人爬上爬下,攀梯子剪樹枝、割草、種蔬菜,嚴然一副快樂農夫樣。當時我想是親情、加州的陽光和小城寧靜的生活,將一位滿身是病的老婦人痊癒了。
多年來常聽到哪些貴婦人或媽媽級(當然是指我媽那一輩的)的故事,也是這裡痛那裡痛,找不出病因;或是朋友的朋友也是全身都不對勁,一再地墮入沮喪或低盪的深谷,但是要她講出來到底哪裡有問題,卻也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一般的醫師因為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病因,以致都將這類病症歸於身心官能症或是心理病。一年半前在對自閉症做深入的探討時,埋首閱讀中突然靈光一閃,想到這些受莫名疾病之苦的人,會不會也像自閉症孩子邁爾斯的媽│凱玲一樣,也是黴菌的受害者,或者與黴菌有關聯(yeast connected)。且聽我道來箇中原由。
在我為寫自閉症收集資料,埋首讀書時,發現許多醫師及學者們認為黴菌(yeast)與自閉症、注意力缺乏(ADHD 或ADD)、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等病有極大的關聯(請參閱琉璃光養生世界2005及2006年季刊)。他們常常引用的一本由威廉‧克汝科(William G.. Crook)醫師於 1983 年所寫的『黴菌關聯(The Yeast Connection)』,尤其受到推崇。
克汝科醫生是一位小兒科醫生,專精於過敏及免疫專科和環境醫學。在他近四十年的行醫生涯中,出版了十三本書及無數的研究報告,其中就有八本書是與黴菌有關。『黴菌關聯』是其第一本有關常見黴菌(Candida albicans)與疾病的書,他依長年診治病人的經驗,發現有些病例,如果醫師用各種檢查都找不到病因,也許會在黴菌身上找到答案。克汝科醫師以他的研究將病人投以抗黴菌藥,以及調整病人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常常看到病人明顯的進步,甚至痊癒。而他在女性疾病與黴菌的關係研究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更重要的是他保持著一顆開放的心,對醫界同仁、護士、病人、學者等不恥下問、隨時請教,對另類療法也不排斥。在經過幾年的增訂版後,克汝科醫生在 1996 及至 2002 年將近年有關黴菌的醫學資訊,再次整理成淺顯易讀的精簡版─『黴菌關聯手冊(The Yeast Connection Handbook)』,以及 1995 和 2002 年的『黴菌關聯與女性(The Yeast Connection and the Woman)』。
克汝科醫師列出與黴菌有關的疾病,影響遍及所有的年齡階層以及男女兩性。例如:
1. 常見成人疾病:疲勞(包括慢性疲勞症候群及纖維肌痛症候群)、頭痛、憂鬱症、多重化學物質過敏、多重食物過敏等。
2. 其他成人疾病:氣喘、乾癬或牛皮癬、多發性硬化症、自體免疫疾病等。
3. 好發於婦女的疾病:膀胱炎、膀胱內膜炎、性冷感、不孕症等。
4. 常見婦女疾病:復發性陰道黴菌感染、經前症候群、陰戶灼痛、子宮內膜增生等。
5. 常見兒童疾病:過動症、注意力不足、自閉症、中耳炎等。
若有的人沒有找到病因,但是總是覺得全身不對勁,這到底是不是與黴菌有關呢?克汝科醫師歸納出幾個現象:
˙如果您覺得全身是病
˙曾經吃過許多抗生素
˙困擾於疲勞過度、頭痛或精神低落、沮喪
˙常常感到腦子一片空白
˙被肌肉痛及消化問題困擾
˙特別愛吃或嗜吃甜食
˙對菸味、香水及其他化學物敏感
˙對食物敏感
˙看過許多醫生都徒勞無功
您的健康問題極有可能與黴菌有關。
大約百分之二十至五十的女性特別容易惹黴上身,一般的病癥可能有:
˙反覆的陰道黴菌感染˙經前症候群˙反覆的尿道感染˙性冷感˙性交時感到疼痛
其他可能與黴菌有關之婦女方面的疾病:
˙陰戶灼痛˙子宮內膜增生˙膀胱炎˙不孕症
男性與小孩,尤其是曾經使用過許多抗生素或類固醇,也可能會感染到黴菌,一般成人男性的病癥有:
˙疲勞˙頭痛˙消化問題˙肌肉及關節痛˙沮喪˙化學物過敏˙食物敏感˙嗜食甜食˙記憶力衰退˙性無能˙鼠谿搔癢(jock itch)
一般出現於孩童及嬰兒的症狀有:
˙常常感冒˙睡眠問題˙急躁易怒˙消化問題˙注意力不足˙耳朵問題˙皮膚出疹˙過動˙自閉症
在青少年方面的症狀有:
˙疲勞˙學習不良˙沮喪˙對食物及化學物敏感˙急躁易怒˙頭痛
其他可能與黴菌有關、影響兩性成年人的疾病有:
˙麻木˙克容氏病(Crohn's Disease)˙硬皮症(Scleroderma)˙(Myasthenia gravis)˙溼疹(eczema)˙紅斑性狼瘡(Lupus erythematosus)˙牛皮癬˙多發性硬化症˙竇炎˙風濕性關節炎˙耳鳴˙粉刺˙氣喘˙慢性蕁麻疹
加拿大的卓藤‧羅鈉醫生(Dr. Zoltan P. Rona)則列出與黴菌有關的病癥分布於身體的五大系統:
一、消化系統
病癥包括:脹氣、肚子絞痛、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多種食物敏感
二、神經系統
病癥包括:反常疲勞、腦子空白、急躁、心情大幅震盪、昏昏欲睡、
記憶力衰退、沮喪、失眠、腦子昏沉等。有些嚴重的則會出現如幻覺及暴力行為。而自閉症、過動及學習困難也可能是黴菌感染浮現的表徵。
三、皮膚系統
蕁麻疹、牛皮癬、溼疹、盜汗或多汗、粉刺及指甲感染
四、泌尿生殖系統
女性一般的症狀有:經前症候群、反覆的尿道及陰道感染、性冷感。好發於男性則有:慢性肛門搔癢、反覆前列腺炎、陽萎、生殖器出疹子及鼠谿搔癢。
五、內分泌系統
甲狀腺亢進及不足,尤其是自體免疫引起的病例與黴菌有強烈的關係。
克汝科醫師及羅鈉醫生並不是說黴菌就是這些疾病的罪魁禍首,而是他們認為黴菌可能是其中一個因素,甚至是主要因素。問題是,您怎麼知道自己的健康問題與黴菌有關呢?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如何呢?
如果你問自己的醫生有關黴菌與健康問題的關聯,他可能會嗤之以鼻,因為大多數的醫生不認為黴菌會引起這些個軒然大波。其實這不能怪醫生不知情,因為黴菌分布於身體各個部位,以前在實驗室裏做病菌培養,如果檢體取自陰道、糞便或濃痰,多會將其歸類於所謂的正常菌落(normal flora),除非培養出來的是整片黴菌菌落,或是出現於血液及體內組織的檢體,醫生才會懷疑有黴菌感染,不然多不會對黴菌投以關心。歐雷恩‧楚思醫生(Dr. Orian Truss)將這個多數醫生不聞不問的黴菌現象稱之為『忽略的診斷(the Missing Diagnosis)』。
黴菌是無所不在的,它出現於水、土壤、食物及空氣中,甚至最乾淨的地方以及醫院。地球上有超過五十萬種黴菌存在,它們能在各種環境內生存,可以蜇伏上千年而不動;如果環境條件好,它們可以從圓形、良性、如酵母菌的球形長出菌絲、根系,成為具有侵略性的敵人。而我們人類隨時也有五千多種黴菌住在我們的身體裏,它們居住在皮膚、陰道及消化道內。如果我們的免疫系統健康、呈弱鹼性體質,又有足夠的友善細菌當我們的幫手與之抗衡,那麼彼此之間會相安無事、共生幸福;最多只是局部的感染。然而一旦友善細菌與黴菌之間的菌落平衡遭到破壞、免疫系統減弱以及體質變成酸性,黴菌就會趁機坐大,漸漸形成感染。而與我們最有關聯的就是坎迪達黴菌(Candida albicans)。
破壞免疫系統及腸內菌落平衡的原因有許多種,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抗生素的使用,例如:盤尼西林、四環素、紅黴素、含硫藥物等。不論是感冒、發燒或是喉嚨發炎,醫生常常施以抗生素。而漁、農、畜牧業使用的量更大、更頻繁,養殖場的動物是抗生素製藥公司最大的消費者,人類再吃這些動物,也順便吃下大量的抗生素。我們的友善細菌就是這樣被消滅的,如果沒有補充足夠的友善細菌,黴菌的增生只是早晚及快慢的問題。
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如:化療藥、器官移植所需的藥物;固醇類的藥如:動情激素、避孕藥、人造黃體素、或可體松等;重金屬如:水銀也會破壞腸內菌落的平衡。此外代謝方面的疾病如:糖尿病、低血糖症、甚至癌症等所形成的酸性體質;飲食習慣的錯誤如:嗜好甜食、精緻甜點、酒精、咖啡因、含糖飲料等;營養不良、壓力、藥癮、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則是降低免疫力、提供黴菌生長過量的溫床。
一旦黴菌增生且宿主防禦力衰弱,它們會進入血液並擴散至身體的各個器官組織,而長出根的菌絲體會造成腸子穿透性的改變,嚴重時有的形成漏腸症(leaky gut symdrone),使得消化不完全的食物進入血液,造成多種食物的過敏。
黴菌所產生的黴菌毒素(mycotoxins)本來是為了保護黴菌自己抵抗外界的利器,但是它進入人體血液及中樞神經系統時,則會引起一連串的症狀如前述神經系統的病癥,再加上如:麻痺、噁心、頭痛、灼燒的感覺、困惑、刺痛感等,所以病人覺得全身是病。
醫學界對於黴菌感染只有少數醫生重視且專長,多數們對黴菌所引起的病癥沒有統一的見解,因為沒有兩個病人有完全相同的病癥,有些病人甚至有三十幾種病癥,再如診斷程序也沒有定論,黴菌又常伴隨其他疾病一起出現,到底誰是主兇誰是幫兇莫衷一是,要在眾說紛紜及複雜的病癥中理出頭緒來確實是不容易。
克汝科醫生因此設計了一套問卷,以分數的百分比來推算病人感染黴菌的機率。有些醫師依據他的問卷又發展出自己的問卷,再配合檢驗的結果來診斷,如果懷疑與黴菌有關,通常配以系統性的治療,如果病情出現好轉,由此可以證明當初的診斷正確。
跟黴菌有關聯嗎?(二)
文//陳瀅
前期摘要:
許多人常有這裏痛那兒酸的毛病,卻找不到病因。有沒有可能是黴菌在作祟呢?黴菌與人類疾病的關係非常複雜,引發的症狀五花八門,並不像某些細菌感染有特定的病徵。雖然主流醫學無法訂出一個準確或標準的診斷,還是有少數醫生從病人的醫療病歷從中找到與黴菌尤其是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關聯性。
前期的文章提到克汝科醫生(William G. Crook, M.D.)有鑒於現代的醫療檢驗系統,無法有效地診斷病人的病徵是否與黴菌有關,於是根據他問診的經驗,設計出一套記分問卷,以決定病人跟黴菌的關聯,用以做為醫療的參考。其中一份簡易的問卷如下:
若答「是」,則依照所得記分,若答『否』則不記分。 是 得分
1.曾經重複或長期使用抗細菌藥物(包括抗生素) 4
2.您曾經受到陰道、尿道及攝護線的重複感染嗎? 3
3.您是否感覺全身不舒服而找不出原因嗎? 2
4.您是否曾受到賀爾蒙不平衡的困擾,例如:經前症候群、
經期不準時、性冷感、嗜食甜食,低體溫或眩暈等? 2
5.您是否對煙味、香水、刮鬍水和其他化學異味特別過敏? 2
6.您有記憶或注意力的問題嗎?是否有時覺得心不在焉? 2
7.您是否吃長效的類固醇或「藥丸」超過三年? 2
8.是否某些食物會引起症狀出現? 1
9.您是否困擾於:便秘、腹瀉、腹漲或腹痛? 1
10.您的皮膚是否有搔癢、灼燒感;或很乾燥;或有疹子困擾? 1
總分
女性分數:若您的總績分是 9 以上,則您的健康問題有可能與黴菌有關聯;如果績分為 12 以上,則您的健康問題極有可能與黴菌有關聯。
男性分數:若您的總績分是 7 以上,則您的健康問題有可能與黴菌有關聯;如果績分為 10 以上,則您的健康問題極有可能與黴菌有關聯。
以上只是其中一份最簡易問卷,在他的書中還加上病歷史、主要病徵、其他症狀等更複雜的問卷,有些醫生會再加上其他的問題,基本上積分與總積分比超過 50%,則與黴菌有關聯的機率就越大。有興趣想進一步了解的讀者,可以上網站www.yeastconnection.com.
為什麼女人比男人更易受黴菌的影響?
現實中女性比男性更易感染黴菌,尤其停經前(prenenopause)的女性更是黴菌的獵物,為何如此?幾位醫師提出了幾個原因:
˙解剖構造上的差異-女性比男性容易患泌尿系統及陰道的黴菌感染。解剖學上,女性的尿道比較短,容易引菌入膀胱繁殖;而尿道感染好發於性交頻繁或過久的女性。她們多半接受抗生素的治療,但是坎迪達酵母菌在腸內和陰道內屬於正常菌落,在抗生素殺死感染菌和其他友善細菌後,它就趁機坐大,攻城掠地,迅速繁殖。另一個解剖學上的不同,在於女性肛門開口距離陰唇及陰道較短,而黴菌最喜歡在溫暖、黑暗的陰道內膜,使女性生殖系統感染機會大增。
˙避孕藥的使用-許多文獻指出,使用含荷爾蒙避孕藥的女性感染慢性陰道炎的機率可以增到 35% 甚至 50%。
˙荷爾蒙的改變-女性每月的經期是荷爾蒙變化所致,在懷孕時期,黃體素的大增和黴菌菌相的改變有極密切的關聯。
˙停經前的女性看醫師的次數比較多-因為女性比男性得多做兩項身體檢查,即乳房檢查及陰道抹片檢查,可能再加上懷孕產檢或陰道感染治療,而和醫師容易建立信賴關係。也因此當女性一有感冒咳嗽,她也多半找醫師來解決問題,而醫師可能會開抗生素,以至鼓勵黴菌的繁殖。
˙ 青春期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青春痘-青春少女由於愛美,多會求助醫師幫忙控制臉上的青春痘,而醫師多會投以抗生素,長期下來,腸內的正常菌相被破壞掉,黴菌繁殖,造成日後健康問題的骨牌效應。克汝科醫師曾經接到許多女性的電話,年齡約在 25 至 50 歲之間,當她們提出全身病痛(sick all over)的困擾時,他一定會問她們在青春期是否長期使用四環素治療青春痘,而答案多半為「是」。但是時代改變了,愛美不再是女人的天性,少年求助於醫師治療青春痘的例子增加了,如果他們也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青春痘,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與女性有關的黴菌問題
˙經前症候群(PMS)-經前症候群對女性朋友不是陌生的名詞,如果自己沒有,至少親戚朋友之間總會有;在美國至少兩千五百萬女性受影響。基本上它好發於經期前一星期,症狀包括:脾氣暴躁、情緒不穩、煩躁、乳房腫脹、積水、疲勞、嗜食甜食、頭痛、腰酸、體重增加等等;嚴重的更有身心系統的問題如:憂鬱、行為異常、經痛等乃至無法工作。
奇史‧賽那特醫師(Dr. Keith Sehnert)在其與克麗絲汀‧溫德玲(Christine A. Winderlin)合著的「念珠菌相關症│您的醫生可能疏漏的疾病〈Candida Related Complex - What Your Doctor Might Be Missing〉」一書中將經前症候群與黴菌的關聯做了詳細的解說。基本上有兩個關聯性:
1. 相似的症狀與情況-念珠菌患者與經前症候群症狀不但相似,而且在經期來之前,念珠菌患者症狀會更嚴重;兩者都受多次懷孕和營養缺乏影響;兩者皆極易過敏。還有的醫師觀察到;兩者皆有碳水化合物代謝問題,常常有酒精不適應症、嗜食糖及甜點、也有低血糖症狀如:暈眩、贏弱等。
2. 相同的療法可以同時減輕經前症候群與念珠菌相關症的病情-以飲食療法結合營養補充可以同時治療或減輕兩者病情。薰菲德醫師(Jay S. Schinfeld M.D.)曾在田納西大學醫學院做過一項研究,發現經前症候群與念珠菌感染的關聯性;將有嚴重經前症候群及反覆陰道感染的病人施以醫藥及無酵母菌的飲食,結果除了少數幾位仍有憂鬱、煩躁等情緒的問題,大部分人的病情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克汝科醫師對有經前症候群的病人投以抗黴菌劑和飲食控制,她們的病情得到改善。而他對與念珠菌關聯的女病人施以抗黴菌藥物、特殊飲食及營養補充三管齊下,她們的經前症候群都得到改善。
主流醫學界至今對引起經前症候群的原因仍無法確認,但是賽那特醫師解釋了幾種情形:荷爾蒙不平衡,比如太多的動情激素和過少的黃體素;黃體素在排卵後分泌增加,或在懷孕期大量分泌,促使念珠菌快速增長;合成荷爾蒙如避孕藥的使用,造成陰道炎的病例增加;念珠菌產生的黴菌毒素干擾黃體素和其他荷爾蒙在細胞間的運輸及運用,造成經前症候群的症狀;念珠菌也會產生類似動情激素的荷爾蒙和不同的代謝物,與身體產生的正牌動情激素競爭細胞的接受體,而其不同的代謝物更與身體不同的荷爾蒙競爭,其細胞壁還能接收身體產生的類固醇荷爾蒙;這些可能可以解釋何以念珠菌病人為何有混亂經期、不孕症和早產的情形。
賽那特醫師還引用蓋倫醫生(Dr. Leo Galland)的統計,蓋倫醫師發現他 91 位黴菌相關的病人所出現的十二大病徵如下:
89%的病人有眩暈
86%的病人有食物不耐症(過敏)
81%的病人有腸胃不適
71%的病人有酒精不耐症
61%的病人有慢性陰道炎
55%的病人有記憶衰退
54%的病人有憂鬱
46%的病人有化學物過敏
44%的病人有經前症候群
39%的病人有煩躁症
29%的病人有頭痛
19%的病人有嗜食碳水化合物或甜食
將以上的症狀對照經前症候群的症狀,我們是否發現其中有很多相似的部分?賽那特醫生所舉出的兩個關聯性也是許多醫生的醫療經驗,足以為其他與黴菌有關的疾病提供一個模式;而越來越多有關黴菌毒素與代謝物的研究出爐,也足以將黴菌與其他疾病的關聯性提出更具體的證據。
˙慢性或反覆感染性陰道炎-據估計,百分之七十五的美國女性在她一生當中有機會患念珠菌感染陰道炎;每年在相關醫藥上的花費超過五億美金,然而這個困擾眾多女性的病症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只被當成小問題。女性朋友卻不能太忽視,至少要了解自己的身體是否是念珠菌陰道炎或其他陰道炎-如細菌性陰道發炎或寄生蟲感染的陰道炎的受害者,因為三者之間有不同的症狀,本段只限於探討念珠菌陰道炎,如有疑問應請教醫師專家。
罹患黴菌相關症的女性其陰道炎的問題往往更嚴重,因為她弱化的免疫系統無法保護免於陰道炎,何況溫暖黑暗的女性陰道原本就是念珠菌的原鄉,在正常的免疫機制及菌相下,念珠菌呈現的是狀似無辜的酵母菌;而在身體免疫機能弱化、正常菌相的平衡被破壞時,念珠菌就露出本來面目,大肆繁殖,威脅宿主健康。其他造成念珠菌陰道炎的因素有:懷孕、未控制的糖尿病、含高量動情激素的口服避孕藥、類固醇治療、過緊的合成布料內褲、抗生素(口服、廣效或局部型)、性交頻率增加(精液改變陰道的酸鹼值)、嗜甜食者等。它們能改變陰道的局部環境,使得正常細菌群落與酵母菌群落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引起局部性或全身性念珠菌感染。
有醫師認為念珠菌陰道炎並非是某株特別兇猛的念珠菌侵犯宿主引起的,也無需發展特別的藥物治療,而是可以藉由女性自身的努力治療好的;比如:使用廣泛性或局部性的抗黴菌宿,甚至遠離上述易引起念珠菌陰道炎的因素,另外在治療的同時也要注意伴侶得同時治療,因為此症會藉由性交傳染給對方。一般在一年內有三次以下的感染算是不頻繁感染;四次以上則屬於復發或反覆感染,醫生需要知道感染次數才好決定治療的方式。有些非反覆的感染可以藉由自然療法成功治癒。反覆感染的病例則比較複雜,醫生的幫助與病人的緊密合作,配合飲食改善,是打敗反覆陰道炎的關鍵。有關病人方面可以配合的做法將在後面詳述。
‧子宮內膜異位(Endometriosis)-這個神秘的病症每年影響約五百萬,或百分之七的美國婦女,尤其是 25 至 40 歲生齡期女性。其醫學定義是子宮內膜的細胞跑到別的器官生長,例如:輸卵管、卵巢、子宮後腔室;極少數在腎臟、肺等器官;好發於經期短於 27 天且出血期過長的女性;病徵為下腹疼痛、不正常出血、性交時疼痛、腸胃異常、不孕等。此症至今沒有確定的原因,一般相信與病人的免疫機能衰弱、含戴奧辛農藥有關。大多數的療法以荷爾蒙療法、止痛及手術治療為主。
美國子宮內膜異位協會主席瑪麗‧包偉格認為罹子宮內膜異位的婦女更容易成為以下疾病的受害者如:氣喘、粉刺、食物不適症、化學物質過敏、單核白血症(mononucleosis)、慢性疲勞症候群、肌肉纖維痛、容易感染、紫斑症(lupus)和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等自體免疫疾病。
包偉格女士也向克汝克醫師報告說:協會裏許多會員發現抗黴菌素藥物和無糖的特別飲食,幫助她們克服很多病情;也有些醫生使用口服的抗黴菌素、特別飲食療法和營養補充來幫助病人;還有以中國傳統的食療觀念及免疫過敏元測試(對念珠菌過敏)來幫助病人。
克汝科醫師在書中的結論提及,即使念珠菌不是子宮內膜異位和經前症候群或其他婦女健康問題的元兇,但是依照無糖飲食療法和抗黴菌素的應用,卻可以改善病人的狀況,減輕她們的負擔。
‧泌尿系統感染(膀胱炎-Cystitis)-泌尿系統感染有不同種,本文僅探討常見的膀胱炎。膀胱炎並非女性莫屬,但在四十歲以下的男性非常少見;而四十歲以上的男性有泌尿系統感染多屬於攝護腺發炎。美國每年約有兩千五百萬女性感染,約五分之一的女性一生當中會碰上膀胱炎,有些人甚至不止一次。每年因此症就醫的次數超過五百萬,造成健康損失超過十億元。
女性膀胱炎的再發率很高,原因是許多醫師一開始不分青紅皂白一律給予抗生素治療,把好的細菌殺死了,留下滅不掉的念珠菌大量增殖,它們所產生的毒素又弱化免疫系統,引起更進一步的感染,然後再用抗生素治療,形成了惡性循環。
膀胱內肌膜炎(Interstitial Cystitis - IC)則是一種膀胱內膜層肌肉層的慢性發炎,也和女性的關係密切,頻尿、小便灼熱,伴隨著骨盆痛,暈眩甚至中度消化問題等等,讓許多女性生活在痛苦中,其病因至今不明,但是也常被醫師認為細菌感染,而抗生素的治療一般無法解決問題。羅倫‧玖勒斯皮(Larrian Gillespie)是一位女醫師,她非常反對動不動就開抗生素的做法,強調做尿液細菌培養的重要性,她給病人的勸告是:為什麼要讓自己的身體和敏感的膀胱暴露在十天的抗生素療法之下?如果沒有細菌感染,你不需要服用抗生素。
克汝科醫師認為膀胱炎甚至膀胱內肌膜炎跟黴菌有關聯,他引用幾位醫師的研究及自己治療病人的經驗,發現對膀胱炎病人投以抗黴菌素,再配合特別的飲食,拒絕含糖食物,讓許多症狀能得到緩解。最重要的是不要再供給黴菌營養或資源,提升免疫功能,逐漸恢復健康。
其他好發於婦女的疾病還有性冷感、不明原因之不孕症等,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這些病症與念珠菌無關,但是克汝科醫生和其他的婦科醫生以無糖特殊飲食和抗黴菌素治療別種被認為與黴菌有關的病時,這些婦女的性冷感、性交痛和不孕症得到改善,因此這些醫生認為念珠菌雖不是這些婦女病的病因,卻在免疫功能失調時,引起這些複雜病症及惡性循環的導火線。
(待續)